您的位置::英联农业网 >> 鸳鸯豆

贵州绿色崛起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丁子香白花苜蓿矮小白珠全叶紫菊西藏九节We

时间:2023年02月09日

贵州:绿色崛起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由于千山阻隔,长期发展滞后,鲜为人知。“欠发达、欠开发”曾一度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在不久前还刚刚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中国园林9月28日消息: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由于千山阻隔,长期发展滞后,鲜为人知。 欠发达、欠开发 曾一度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 两条底线 ,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在不久前还刚刚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怎么矫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如何落实?靠什么激发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作为国家的生态文明改革 试验田 的贵州省,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又将开启哪些 试验 ?

铅锌污染重镇产业重建

赫章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乌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但是这里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县内开采铅锌矿和土法炼铅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驰名中外的 土法炼锌 技艺,在贵州省赫章县传承久远,这里一度被称为 土法炼锌 技术人才培养的 黄埔军校 。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的毛白杨高峰,马槽炉、马鞍炉、六角炉等土法炼锌炉遍布全县19个乡镇,土法炼锌也一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家住水潮村60出头的王大伯回忆起这些技术侃侃而谈,他属于当初较为熟练的技术人员,工资也拿得很高,上世纪8推动了新1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部份材料批量生产和范围利用0年代年收入就达到上千元。他回忆道, 当时操作时都要戴上厚厚的三层口罩。

那时真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晚上在荒山野岭还时不时能看到蓝色的 鬼火 。 同行的农民刘刚回忆起当初他到这里采访时的场景。一到夜晚,326国道的野马川、妈姑等乡镇,随处可见顶上冒着幽蓝火焰的 两土 (土法炼锌和土法炼铁)炉子。20世纪90年代,这里冶炼出的精锌,市场价就高达上万元,部分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鼎盛时期,人口不到4万人的妈姑小镇,年产粗锌1.8万吨,产值高达4亿多元。2006年,该镇有炼铁企业13家,小炼铁炉18座,年产值9600万元。全镇涌现出数十家炼锌、炼铁的百万富翁。

由于 两土 需要大量的煤炭作为原料,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无烟煤,仅需万把元的投资即可开挖,小煤窑开采蔚然成风且屡禁不止。大量无证小煤窑在妈姑地区出现,在厂区、农田、山地上全面开花。同时,由于资源严重被毁,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是急剧退化。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由于在山上乱开小矿,乱砍滥伐,致使山体松散,加上河道大面积堵塞,妈姑县近年来频繁发生山洪灾害。而薄薄的土壤层经历几次雨水的冲刷,出现了另一番状况: 地里的包谷一年比一年矮,石头却一年比一年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赫章县环境问题开始显得无比尖锐起来。赫章县尤其是妈姑镇,与炼锌相关的职业病问题非常突出。

据介绍,由于锌矿中含铅,土法炼锌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废渣等都有大量铅积存,而铅中毒则直接危害人的神经、血液、肝、肾等。据悉,人们一旦发生铅中毒,特别是儿童,常常诱发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病,直至死亡。

该县坚持 关闭整顿、资源整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 原则,铁腕整治,全部取缔土法冶炼铅锌炉窑。但是,长年累积产生的铅锌废渣仍然直接威胁这里村民的身体健康。赫章县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该县历史遗留的炼锌废渣总量为743.92吨,占地总面积9552亩,该县2011年以来共争取重金属污染治理资金6655万元。

据贵州省环保部门测算,仅仅治理妈姑的环境污染,需要3~7亿元巨资。而此前50年中,妈姑镇炼锌上缴的税收,总共不到1亿元。

治理的资金从哪里来?必须进行产业重建。2007年,赫章启动了 三个百万工程 ,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即到2015年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羊存栏要达到100万只,全县种植核桃面积要达到100万亩,中药材种植达到100万亩。

2009年以来,全县整合资金投入核桃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规划核桃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200万亩,已经整合各类资金6.4万元。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全县年收入上万元的核桃种植户就达到5860余户。

毕节市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负责人告诉,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获批,毕节市也已经拿出该市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在产业布局上,毕节市将培育壮大生态新兴产业。如全面推进毕节国家级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电机等配套产业,引导发展能矿、风电、特色农机、化工等机械设备制造业。同时积极构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和生态文明法制体系等。

三变 改革精准扶贫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全市4个县中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重点县,2014年有贫困人口50.9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9.55%,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12.55%、1.55%。这种情况下,如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

另外,六盘水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462.5万亩耕地中,有山地452万亩,占耕地的97%,其中25度坡耕地占耕地的47%,石漠化面积占32%。发展山地高效农业遇到新挑战,如何立足山地特色、把 山地劣势 转化为 山地优势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会拖全省的后腿、全国的后腿。

为了变 死资源 为 活资产 ,盘活资产,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我们实施了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 三变 改革。 六盘水市 三变 办副主任王奇兵告诉中国经济导报,通过股权纽带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华素馨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让绿扫帚梅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资金变股金,就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农民变股东,就是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目前, 三变 改革已全面覆盖全市66个乡镇、17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全市共有45.95万亩集体土地、24.66万亩 四荒地 、68.3万平方米水域、5.86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56亿元投入到经营主体,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2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25亿元、社会资金40.56亿元入股到各类经营主体;38.89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受益农户达128.25万人,农民通过股权收益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三变 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资金、农民崖壁杜鹃分散这一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症,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 联产联业 联股联心 ,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

王奇兵谈到,在 三变 改革中,突出几个聚焦:

第一,聚焦贫困群众,切实找准 三变 主体目标。 三变 改革的着力点,在于紧盯贫困人口、加快脱贫攻坚。为了让 三变 改革惠及更多贫困户,我们实行优先产业覆盖、优先财政注资、优先提供贷款、优先企业带动、优先易地搬迁、优先确权颁证等 八个优先 ,注重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一人一法:一是,对于深山区、石山区、不具备脱贫条件的 两无 人员,主要是帮助他们将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者将扶贫开发类资金等量化为他们持有的股金入股。二是,对于有资金、有技术的 两有 人员,鼓励和引导他们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从中获取租金、薪金、股金。水城米箩俄戛村的农民王顺友,全家5亩地,过去种玉米和洋芋年收入不到2500元,现在一方面通过土地入股20年到润永恒公司种猕猴桃,前五年每年每亩保底分红600元,每年可获3000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入股参与到猕猴桃基地管理,年保底工资就有2.4万元,2015年得到公司分红近10万元。除以上两种办法外,六盘水市还积极支持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就业,涌现出米箩的胡君、哒啦仙谷的谭庆等一大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青年企业家。

第二,聚焦优势产业,积极搭建 三变 有效平台。产业选得准不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 三变 改革成败和脱贫攻坚成效。如选准农业特色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农业产业 3155 工程,选择具有市场优势的红心猕猴桃、刺梨、 雪凝红 核桃、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先试点、再推开;先平台公司进入、再带动合作社;先党员干部带头、再发动群众参与,以稳妥选准产业来保障农户有收益。水城保华镇的张忠祥通过10年对新疆核桃品种的苦心专研和年复一年的嫁接,成功培育出 雪凝红 核桃品种,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新品种认定,现在已经作为全市 三变 主打产业的主导品种推开,已经种植1530亩,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入股进来。另外,选准旅游休闲产业。结合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把推进农旅融合作为 三变 平台的重要选项。盘县妥乐村把古银杏树入股到旅游公司, 林权变股权,银杏变资产 ,农民既能从公司门票收入中获利,又能通过出售自家的银杏果增收,最大限度地盘活了1451棵古银杏树独特资源,真正把银杏树变成 摇钱树 。同时,政府利用财政可变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在城镇购买门面、入股企业,让贫困群众参与分红。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5140万元在中心城区为44个村每村购置100平方米商铺,产权归村集体,交由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以上。

第三,聚焦资金整合,有力保障 三变 改革投入。六盘水市副市长李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针对过去涉农资金存在的 一年投、两年验、三年看不见 等问题,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通过 资金变股金 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 一次性 投入为 持续性 增收。一方面将财政项目资金变为股金,就是把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等,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分红。比如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以财政专项扶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和村集体830亩荒山资源折价150万元,入股到六枝特区朝华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茶叶,朝华公司以资金664万元入股,并负责种植管护、加工销售,朝华公司占股70%,抵耳村村集体占股30%,并将村集体所得分红的40%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壮大村集体,其余60%用于链接本村现有精准扶贫贫困户,贫困户由村集体制定二次分配方案,按照收益情况进行分配。

另一方面将扶贫专项资金变为股金,就是把精准到户的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到效益较好的企业,合理确定贫困户股份比例。2013年,郎岱镇将郎岱扶贫产业园区猕猴桃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3000万元投入到贵州天地人和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猕猴桃基地4000亩,该公司自筹资金1.2537亿元(目前投入8000余万元)投入基地建设,郎岱镇政府作为财政资金投入方代表占股20%,公司占股80%,产生利润后镇政府按股所分得的红利注入政府设立的基金专户,及时兑现到受益的贫困农户。财政扶持资金变成贫困农户的股金,促进了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高度重视 三变 改革中的风险防控和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王奇兵表示,始终坚持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四个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艰巨

总体上看,贵州省环境保护工作正有力有序地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逐步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依法加强环境监管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表示。

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苗智会分析说,一是,环境压力日渐突出。当前贵州能矿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不可避免,全省环保工作面临的任务重、约束紧、风险多。同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 重发展、轻保护 的情况有所抬头,老账正在还,新账也在欠,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农村环境保护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限制,贵州省农村环境治理经费渠道不多,大多是通过中央资金解决,国家要求匹配资金不低于1由于贵州省财力有限,资金匹配不足,获得支持仅占资金总规模的2%(如2008年至今国家共安排专项资金375亿元,贵州省仅获8.08亿元)。此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源分散,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非常低,环保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三是环保职能职责交叉的问题突出。环境保护涉及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多部门,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交叉的职能职责占近一半,由于多头管理,执法主体和监测主体分散,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四是执法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突出。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需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因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主体条件,导致对环境违法行为不敢碰硬、不敢较真、不敢问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强制的落实等。

日前,贵州省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五大任务。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立足贵州省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第二,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为生态 留白 、给自然 种绿 ,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营造山水城市,把生态元素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城市建筑绿色化,加强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

第三,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生态体制机制新体系。要深化改革,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导向,完善绿色发展市场规则,改革绿色发展管控机制,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除员工安置困难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要厉行法治,健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等。

第四,绵绵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 青山 工程、 蓝天 工程、 碧水 工程、 净土 工程,守好贵州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打好生态建设 攻坚战 ,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强化生态管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

第五,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提高全民绿色意识,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引导群众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设立 贵州生态日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积极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支持环保公益活动等。

运城有哪些治疗牛皮癣的医院
长春治疗面肌痉挛的好医院
宝鸡哪个医院治癫痫最好
温州做人流手术医院排行
友情链接